你所称之为的居家装饰问题,本人由于从事的行业关系略知一二,“居家装饰”在目前装修行业和设计行业统称为“软装设计”部分(如不明白软装概念,可关注我搜寻一下,有单独的文章解释),按照我对你说的“装饰”二字理解的话,应该是体现在立体墙面所有的装饰物件了,例如:墙面上的挂画、字画、工艺品及其它兴趣物件,严谨来讲,上述这些所有的装饰挂状物件和摆状物件在“软装设计”专业领域行业里极其重要,一个有思想有品味的专业软装设计师如果想极力彰显其不凡水平,此部分乃是重中之重,做得到位则能立竿见影会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空间美学效果。
当然,你想达到一个不凡情趣的效果,这方面则要因人而异了,因为直接关乎到你的经济收入或预算多少而定,所有的工艺品、艺术品肯定是价钱贵的才有足够的深度欣赏价值或收藏价值了,其次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所选的装饰物件风格和款式必须要和你家里每个区域整体空间格局及色调要搭配一致才能出效果,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则是,选择饰品挂件更好还要多少懂得一丝空间美学与文化风水学才好,深思熟虑之后方去执行方能达到你的不凡情趣目标。
以下几张是本人配合软装设计公司做完的某些案例实景图片,风格不一定匹配,仅供参考!
泰山石敢当有何寓意?
石敢当,这东西对于老百姓来说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在一些古老街道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陌生的是,当让你说出它具体的来龙去脉,人们往往又说不上来。
根据通常的说法,石敢当,又称泰山石敢当或太山石敢当,是立在旧宅院外、街衢巷口建筑的小石碑,碑上“石敢当”字样或“泰山(太山)石敢当”,在碑额上还常有狮虎兽头等浅浮雕;其作用是镇宅、驱邪;所立位置常常是在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这些位置一般被认为为“凶位”。石敢当在北方更多见一些。总之,石敢当是一种镇物。
“石敢当”文化还入选了2006年5月国家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顾名思义,很多人认为泰山石敢当起源于泰山周边,当地传说,在泰山脚下有一位青年石匠,名叫“石敢当”,他体魄强健,武艺高强,行侠仗义,是百姓心目中的保护神。后人将其名字刻在泰山石上,制成石碣或石人,作为厌殃、祛病、驱邪、祈福的“平安符”。
这个属于民间传说,而在古籍中也有“石敢当”的记载。
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四载,庆历中,张纬宰莆石,再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文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 唐 大历 五年县令 郑 押字记。’今人家用碑石,书曰‘石敢当’三字镇於门,亦此风也。”明陶宗仪《辍耕录·石敢当》:“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衝,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鐫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以及“石敢当”前加有"泰(太)山"二字的记载:
清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八:“吾邑人家门户,当桥梁巷陋之衝,则竖石碑,书‘ 泰山 石敢当’五字,以镇之。”那么,石敢当最早的记载见于哪里呢?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元帝时代,黄门令史游写了一个识字课本《急就篇》,其中有这样的文字:““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 颜师古注解云:“ 卫有石碏 、石买 、石恶 ,郑 有石癸 、石楚 、石制,皆为石氏 ……敢当,言所当无敌也。”这是说,在当时有一些著名的“石”姓人物,他们都是敢做敢当、所向无敌的猛士。
当然隋代人颜师古这个解释有可能是有点发挥了,我认为,原文的意思非常含糊神秘,并不是很明确是指“石姓”。
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中也认为“敢当”二字实际上“亦虚构二字,与石姓相配成文耳。”
那么石敢当又是怎么与“泰山”联系在一起的呢?
石敢当全国各地都有,甚至已远播到日本和东南亚。只因石敢当常与泰山二字关联,故此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泰山是它的发源地。愚以为,石敢当是否起源于泰山还可商榷,它更像是一种多点开花的中华文化现象。
据学者研究,目前发现的最早石敢当实物出土于福建福州,断代为宋代。而泰山的意思,是因为泰山为华夏中岳,乃中华神灵的始祖之山,最有震慑力,所谓“泰山北斗”“重于泰山”都是以泰山做比。古书称泰山为“众魂所归”之山,主管百鬼,一块石头以泰山为名,其自然也就有了超乎寻常的镇邪能力,邪魔鬼祟必然屈服。
所以,我们无论在天南海北看到的石敢当,都常常冠以“泰山”二字,而绝不会以其他地名为定语。
以下是我在北京胡同中拍摄到的“泰山石敢当”。
泰山石敢当,是古代石头崇拜或者说灵石崇拜的表现之一。古人认为石头拥有各种神秘的力量,比如佩戴美玉可以保佑平安,用石敢当可以镇邪。
石敢当,也分化出其他的一些形式。最著名的就是“太公在此”,“姜子牙在此”的牌位。
有个传说,说姜子牙封神是在泰山,封完之后发现自己没有神位,便指着一块石头说:我是泰山石敢当。石敢当其实就是姜子牙的化身。
这说明,作为众神管理者的姜子牙,其牌位也有驱邪迎祥的作用。"太公在此"的牌位和泰山石敢当的功能非常近似。
朱元璋殉葬的嫔妃们?“朱元璋陪葬的女子双腿都被掰开,呈八字形”,这是因为古代的一种非常特殊的陪葬方式。这些陪葬的女子被致昏后,为了保持死后容貌不腐败,需要立即将水银灌注在这些女子的后脑,因为这些女子还是活人,神经反射还存在,所以就呈现出“八字形”。可以想象这样的殉葬制度是何等的残忍啊!
“人殉”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但要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就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的“人殉”制度。中国的“人殉”制度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历经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时期,最终消亡,这也体现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一、“人殉”最早的历史起源距今1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内,发现了上古时期最原始的殉葬形态:一个青年女子、一个中年女子和一个老人,随葬品仅有燧石、打磨过的石器工具和穿孔的兽牙装饰品,这是原始氏族社会人殉葬的最原始形态。
二、到了奴隶社会时期,人殉制度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逐渐出现了奴隶主等贵族阶层,这些人为了死后依然能够享受着生前的富足生活,所以丧葬采用大量的奴隶来殉葬。这一历史时期的殉葬以殷商、西周最为典型!
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发掘的一个中型王室墓葬。在其周围发现人祭坑1400多个,殉葬的奴隶多是未成年的儿童,有的被砍头或锯手、足等,惨不忍睹。这绝不是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三、历经春秋战国、到了汉朝以后,人殉制度才逐渐降温。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的因素,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凋敝,人口凋零。这个时候,统治者普遍接受儒家思想,较少采用人来殉葬,人殉葬制度较之殷商、西周时期已经大为减少了!
《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据此文献记载,当时已经有人采用木俑来代替人殉葬了。比如著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正式下令废止人殉,开创了在国家层面出台正式法令禁止人殉葬制度的先河,这一历史善举也被史官记入史册!
四、历史进入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由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以后,“不杀生”的佛教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也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认同,人殉葬制度趋于消失。
五、到了明朝,为什么朱元璋重启了殉葬制度呢?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重新开启了消失一千多年的殉葬制度,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说法是,朱元璋详细分析历史之后,认识到后宫干政的风险极大,像西汉时期的吕雉、唐朝的武则天等等,为了使后代能够顺利接权,他绝对为接任者扫清障碍,因此重新开启了殉葬制度。
二种说法是,元代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它的丧葬制度较之中原王朝比较原始落后。在马可·波罗的记载:成吉思汗死后,在运送灵柩的途中,残忍的将途中遇到的2000多人 *** 作为殉葬者,还将40多名生前服侍过成吉思汗女人也杀掉殉葬。
元朝建立之后,继任者依然采用人殉葬制度。朱元璋推翻元朝之后,这种观念依然深入人心,所以他也顺利成章的元朝这种制度。
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崩,宫中有多从死者”。至于具体人数,一般采信明代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上的数字:“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在明英宗朱祁镇执政时,废除了“人殉葬制度”,他的继任者明宪宗也没有继续推行人殉葬,在这两位皇帝的坚持下,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在明朝终于画上了句号!
中国历史上的人殉葬制度在明朝短暂兴盛,又转向衰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今天我们向封建陋习宣战,提倡绿色环保丧葬,这也是社会赋予我们新的历史职责!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01期 黄展岳《明清皇室的宫妃殉葬制》;
2、《文史天地》2008年06期 兰殿君《野蛮的殉葬制度》
江西赣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提到江西赣州名人,我之一个就想到了在人们心中永远年轻的 *** 和国家开国上将萧华。
为什么这么说呢?萧华上将一生,12岁入团,13岁为少共兴国县,14岁入,17岁就成为少共国际师政委,22岁就成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25岁时担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29岁任辽宁省委 *** ,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33岁成为 *** 空军之一任政委。40岁担任 *** 八届 *** 。48岁担任 *** 总政治部主任, *** *** 等职务。萧华文武兼备,亲自谱写了《长征组歌》。
萧华追随 *** ,南征北战,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萧华在兴国县之一次见到 *** 。当时 *** 在潋江书院开设训练班,培养***骨干,当时只有13岁的萧华就是这个训练班中的学员,并且是最小的一位。
1930年爆发了中原大战。蒋冯阎三方势力争斗,使得全国***力量得以迅速发展。 *** 多次来到兴国县,并与萧华几次单独谈话。两人建立起师生一般的***友情。长征期间飞夺泸定桥,萧华作为红一军团组织部长立下了汗马功劳。抗日战争期间,萧华 *** 西讨,南征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是时候,萧华指挥部队奋勇反击, *** 连捷。本溪大捷更是极大的鼓舞了辽东军民战胜国民 *** 派的士气,震撼了东北国民军队。
1955年,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这一年他只有39岁,是共和国开国上将中唯一一个不足40岁的将领。1985年,萧华在北京逝世。萧华在很多地方也写作肖华,主要是建国后推行简化字,很多“萧”简化为“肖”姓。
文/红雨说历史
为什么皇陵却叫做明十三陵?这个我大略知道一点,不是很详细,既然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把我知道的说来给大家听听,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大明的统治共计276年(1368年―1644年),前后历经16位皇帝。
按理说,一位皇帝就会对应一座皇陵,大明有16位皇帝,自然应该有16座皇陵,那为什么昌平的明皇陵只有十三座呢?
其实,大明的皇陵不止是北京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一处,另外南京还有明孝陵。如果把条件放宽一点,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的景泰陵也是明皇陵。如果条件再放宽一点,还可以算上位于湖北省钟祥的明显陵(城东北5公里纯德山上)。
除此之外,明朝还有一位皇帝——惠帝朱允炆(1377-1402),在位4年,被叔叔明成祖朱棣赶下台后,下落不明,也就没有陵墓。
所以,明十三陵的13位皇帝,并不是明朝全部的皇帝。这样说大家明白了吧?
下面,我们来大略了解一下这些明朝的皇帝们的陵墓。
明孝陵孝陵是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后马氏的陵寝 位于江苏南京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是中国规模更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皇陵之首,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帝王陵寝的形制,自明孝陵之后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所以,明孝陵有“明清皇家之一陵”的美誉。
景泰陵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地处玉泉山北麓,是明代宗朱祁钰与孝渊景皇后的合葬墓。
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两个历史事件。
“土木堡之变”,导致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喇俘虏,他的弟弟朱祁钰被动坐上了皇帝的位置,是为明代宗。
后来,朱祁镇被瓦喇放了回来,但是朱祁玉已经习惯了做皇帝的滋味,不想让位了,就给朱祁镇弄了一个“太上皇”的虚名,变相地软禁了朱祁镇,还废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后来的明宪宗)的太子之位,铁了心要把皇帝的位置留在自己这一脉。
可是朱祁镇就是有做皇帝的命,七年之后,在“夺门之变”中,他又把朱祁钰赶下了皇帝的宝座,自己又重新登上了帝位。
经过这些曲折后,朱祁镇对朱祁钰的恨,可想而知,他不承认朱祁钰的帝位,毁了朱祁钰在昌平天寿山建造的寿陵,又在朱祁钰死后以亲王的规制把朱祁钰安葬在如今的景泰陵。
最初,景泰陵是算不得皇陵的,它只是王陵的规制。
后来,明宪宗朱见深不计前嫌,恢复了景泰帝号,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但仅对陵寝略加增饰,陵宫建筑仍按王陵的级别覆以绿瓦,陵碑也是按王陵之制立于陵宫门外偏东的位置,徒具帝陵之名,实际上仍是王陵。
再后来,明世宗朱厚璁认为景泰陵不符合帝陵体制,命改易黄瓦。在陵门之外、大门之内的正中位置建陵寝碑亭,移陵碑于亭中,使之具备帝陵之制。
这就是景泰陵的来龙去脉,说它是明皇陵大约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明显陵显陵是明嘉靖皇帝、世宗朱厚熜的生父朱祐杬、生母蒋氏的合葬墓。
原本朱厚熜是没有资格做皇帝的,奈何他的前任正德皇帝武宗朱厚燳没有儿子,于是在正德死后,就选了他的堂哥朱厚熜来做皇帝了,这家伙命好!
朱厚熜是做上了帝位,但他的老子朱祐杬却没做过一天皇帝。朱祐杬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薨逝,明武宗朱厚燳赐谥为“献”,在松林山选定吉地,按亲王规制坟园。
朱厚熜即帝位后(1521年),不顾朝臣反对,自立统嗣体系,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后又推尊朱祐杬为“兴献帝”。
再后来又加尊为“献皇帝”,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朱祐杬被追尊为皇帝后,原有兴献王坟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原覆黑瓦换为黄琉璃瓦,并修筑神路桥,正式更名为显陵。
所以说,有个好儿子有多重要,哪怕自己一天也没做过皇帝,只要儿子登上了帝位,自己就可以在死后享受皇帝的待遇,包括且不限于陵寝可以使用皇陵的规制。
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可能是没有做皇帝的命,可以说是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
大家看,如果按正常的程序,做皇帝的顺序大约应该是父死子继,朱允炆和朱元璋是爷孙的关系,中间还隔着一个太子朱标呢。朱元璋应该是把帝位传给朱标,朱标再传给朱允炆。可是朱标更没有皇帝命,没等到朱元璋把帝位传给它,就先找祖宗报道去了。
朱元璋一念之误,没选择把皇位传给二儿子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偏偏传给了稚嫩的朱允炆。这一传就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个千古谜案——建文帝究竟在靖难中是死是活?
死——死于何人之手?葬在哪里?
活——如何逃脱的,逃到了哪里?
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我们只能说,建文帝是失联了!所以,大明的皇帝中,这个失联的皇帝是没有陵寝的。
下面,我们再来大略说说十三陵的前尘往事。(资料来源于天涯论坛的贴子——818北京明十三陵的前世今生,感谢作者的详尽叙写,小编引用前没有得到作者授权,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长陵——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和其皇后的陵寝,位于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这是明皇陵中建筑规模更大,也是保护得最完整的一座皇陵。“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个说法,大家都应该看过吧?这就是对明王朝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和崇祯帝(朱由检)吊死煤山这两个历史事件的描述。
当初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在南京,但在35年之后,帝位的继承人(朱允炆)把帝位弄丢了,人也不知去向。取代者明成祖永乐帝朱棣心里多少是有点疙瘩的,迁都到原来自己的封地北京,或许是为了逃避点什么,但对外要有一个堂皇的理由,“天子守国门”无疑是更高大上的!因为有了朱棣的“天子守国门”,所以才有了朱由检的“君王死社稷”。这么说,多少有点道理吧!
因为国都在北京,所以陵寝也就不大方便放在遥远的南京了,就近安葬,死了也要“守国门”,所以才有了今天北京昌平天寿山的大明皇陵。
而朱棣的长陵,是之一座建造在这里的明皇陵。
长陵的整体布局前方后圆,整个陵宫建筑南向偏西9度。
如上图所示,长陵总体建筑布局大约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部分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
其它十二座皇陵的布局也都依此规制而建,但规模大小有别,长陵是这些陵墓中规模更大的。
献陵——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年号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仁宗朱高炽是个好皇帝,他更大的特点好像是胖,胖得走路都要两人搀着才行。
朱高炽为政开明,他发展生产,与民休息;赦免了建文帝的许多旧臣, *** 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在军事上,他修整武备,停止了永乐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但是好皇帝似乎都不太长命,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1424年8月登基,1425年5月病重,不久去世,终年48岁。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献陵的营建是在仁宗朱高炽死后才开始的。仁宗临终遗诏:“朕既临御日浅,恩泽未浃于民,不忍重劳,山陵制度务从俭约。”
所以,献陵陵制不追求奢华,比较俭朴,前人在述及明陵时有“献陵最朴,景陵最小”之说,它为此后的明陵建筑树立了楷模。
目前献陵未对外开放旅游参观。
景陵——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孝翼太后(吴贤妃)附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东峰(黑山)之下景陵位于长陵东侧,与其父亲的献陵遥遥相望。无论从占在面积,还是在建筑规模上来讲,景陵都要比其身侧的长陵小之又小。大家可以参考一下长陵和景陵的卫星图比较一下:
景陵在宣宗朱瞻基去世后才开始兴建,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正式动工,至六月二十一日葬宣——陵寝建设仅6个月便完工,大概也是因为景陵的规模较小,所以才能修建得这么快。而且因为在陵两侧有山体的缘故,使得景陵呈狭长之状。如下图:
宣宗朱瞻基也是一位好皇帝,“仁宣之治”也是历史上留名的盛世代名词之一。可惜宣宗朱瞻基的命也不长,甚至比 *** 朱高炽的寿命还短十年。朱高炽47岁寿终,朱瞻基才38岁就驾崩了。很可惜。
裕陵——明英宗朱祁镇(年号正统、天顺)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因为“老皇帝”宣宗朱瞻基死得早,所以英宗朱祁镇登基时才七岁,妥妥的儿童皇帝。
正因为太小,所有就有了“宦官专权”,所以才被怂恿“御驾亲征”,所以才有了“土木堡之变”,所以才有了皇帝被俘的奇耻大辱,堪比大宋朝的“靖康之耻”。
但是比宋“徽、钦二帝”幸运的是,朱祁镇又找回了场子。因为实在没啥作用了,朱祁镇被瓦喇释放了回来。他这一回来不要紧,把景帝朱祁钰弄得坐卧不宁,这皇帝的位子是不让呢,还是不让呢,还是不让呢?
总之,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一来二去,又有了“夺门之变”,朱祁镇通过这个事件,又登上了皇帝宝座,朱祁钰黯然长逝,还被逐出帝陵,只落得个亲王的待遇,还是后来他的侄子宪宗朱见深给他恢复了待遇。(此处不细表,可以参考前面景泰陵一起看。)
朱祁镇一生做了两次皇帝,共计在位23年,除了“两个变”之外,朱祁镇还有件事做得值得大加称赞——他临终遗诏止殉,结束了千年以来用活人殉葬的残酷制度。
就冲这,我们就得为朱祁镇点赞。
裕陵早在早在民国后期,其建筑就已经无存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裕陵是本世纪以来修复后的样子。
茂陵——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茂陵是2009 年修缮之后的样子。这是当年的北京市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
朱见深的父亲朱祁镇当了两次皇帝,朱见深也当了两次太子。
之一次当太子,是因为父亲朱祁镇被俘,他的叔父朱祁饪继承皇位, 只有3岁的他,作为孙太后与新任天子景泰帝在帝位之上妥协的产物,被景泰帝立为太子。但是当景泰帝朱祁镇的帝位稳固后,他的这次太子之旅被朱祁镇终止了。
第二次当太子是在父亲在“夺门之变”中,又恢复了皇位,他自然也就又当上了太子。
因为这个缘故,这其间就有一了位特殊的女性——万贞儿,也就是后来“万贵妃”。万贞儿比朱见深年长18岁,三岁的朱见深被立为太子之时, 万贞儿作为贴身宫女被孙太后派往东宫侍奉太子朱见深。万贞儿用她母爱般的关怀与照顾,使3岁的朱见深在心理上形成了“恋母情节”,让他渐渐对万贞儿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依恋。
后来,当他即位后,依然宠爱大十八岁的万贵妃,甚至想立她为皇后,惜终不得成。徒留下位于昌平卫星城西北7公里处的万娘坟,在给后人述说这一段凄美的姐弟恋故事。
朱见深有口吃,但这不影响他的宽厚,即位后的朱见深对于他的叔叔朱祁钰没有任何清算,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景泰以往过失,朕不介意。” (《明宪宗实录》)。并恢复代宗的帝号,重修代宗陵寝(景泰陵),博得了朝野内外的一片称颂之声。
泰陵——明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位于笔架山(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东南麓。看上图中泰陵的位置,这里已经是十三陵陵区的边缘,它东望父祖的裕陵、茂陵,南望自己割舍不断,即又珍惜无比的儿子——明康陵。
明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常坎坷不幸,为逃避万贵妃的 *** ,东躲 *** ,可以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终于在六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才算没有了性命之忧。
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登上帝位后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励精图治,驱逐奸佞,努力扭转朝 *** 败状况,而且躬行节俭,不近女色。作为一国之君终其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位妻子,这在500多年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没有权威的解释,我们大胆猜测,这位皇帝是不是有隐疾?
康陵——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康陵地处十三陵的西北方向,是十三陵中最靠近陵区外沿的皇陵。从它的朝向来看,如同其父孝宗朱祐樘的泰陵一样,并不是传统的坐北朝南方,而是从西北朝东南。
说起这个武宗朱厚照和 *** 孝宗朱祐樘有个截然不同的喜好,她爹不近女色,他呢是芒 *** 无度,修建豹房,整日沉溺于女色,最后竟驾崩于豹房,享年三十一岁,却没有留下一子半女,以致皇位只能由堂弟朱厚熜来继承。
明末李自成 *** 时,其麾下的兵马曾在十三陵陵区内大肆揭掠,康陵被焚毁了。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康陵才被重新复建,我们现在见到的康陵是2003年又重新修缮过的。
永陵——世宗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阳翠岭南麓。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以外藩入继皇统,即位之时仅有15岁,但在位时间很长(45年),永陵是他生前就开始修建的,规模仅次于明成祖的长陵,迄今保护较好。
因为永陵拥有一座外罗城的设置,这使得永陵在整体面积上、建筑层次上比长陵更加宏大,而且其规制也仅次于长陵,但超过献、景、裕、茂、泰、康六陵。
永陵是明十三陵中更具代表的皇家陵墓之一,而且根据专家推测,永陵之中很可能藏有嘉靖时期重新抄录的《永乐大典》复本。
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外藩入继,使明朝的皇陵又多了一处,那就是嘉靖的老爸——兴献王朱祐杬在薨逝多年之后,被他的儿子嘉靖皇帝朱厚熜追尊为皇帝,按亲王规制坟园的兴献王坟也变成了皇陵——明显陵。这个在前面已经叙述过了,不再重复。
十三陵里大部分的陵寝的明楼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战火的毁坏,大多破败不堪。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大多是解放后 *** 拨款进行修缮过的。但永陵的明楼却是数百年间未经任何修葺仍然完好如初,完全保持明代建筑原貌。
这是因为永陵明楼的建筑材料和多数明楼不同,多数明楼是木架梁结构,木材大多糟朽或毁于战火;而永陵是全部砖石结构,连斗拱都是仿照木架梁外形雕成的石料相互嵌合在一起的,甚至连匾额都是用整块的石板雕刻而成,通体没有任何木料,因此能完整的保存下来。
昭陵——穆宗朱载坖(年号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余脉的大峪山东麓。昭陵是十三陵中之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1987年开始复建,90年代初期最终完工,基本恢复了昭陵原有的建筑群落),是已经开放的四个景区之一(其它三个为神路、长陵、定陵)。
明穆宗朱载坖(jì)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皇帝,登基之前,因为他的老爸嘉靖帝严格遵守“二龙不得相见”的规则,估计他就没亲眼见过他亲爹嘉靖帝长什么样,同样的他亲爹估计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
穆宗在位时间仅5年多一点,就驾崩了,好色可能是要他命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明人沈德符记载,朱载坖登基后,被宦官蛊惑,服用世宗遗留的 *** ,导致他的 *** 昼夜坚挺,以致不能上朝,还曾命令在所造瓷器上绘制“男女私亵之状”。
昭陵还有个特别之处:原本这个陵寝是嘉靖皇帝为其父亲选定的皇陵(称为新显陵),准备把父亲的陵寝从湖北迁到昌平天寿山下的皇陵区内的,因为众多大臣的反对才作罢,这个陵寝就空闲了下来。
穆宗朱载坖驾崩后,张居正等人建议将此“新显陵”作为明穆宗的陵寝,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在经过多方考量后,决定把这里作为穆宗朱载坖的陵寝,并更名为昭陵。
像这样利用为别人所建的玄宫埋葬帝后的事,在明代还是之一例。
定陵——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及其孝端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大峪山东麓。定陵坐落在十三陵陵区,天寿山山脉的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与永陵遥遥相对、与昭陵仅百米之距,是十三陵中更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也是唯一一座被挖掘过的明皇陵。
开挖定陵的主意是历史学家兼北京副市长吴晗和著名学者郭沫若提出的,经 *** 批准的考古行动,这没有什异议。关于这次考古活动的细节,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找来《风雪定陵》这本书读一读,这本书详尽描写了决定发掘定陵、定陵的发掘以及在此期间乃至之后所发生的各种是是非非。
据说最初想挖开的是永乐帝的长陵,想从中找出《永乐大典》,但怕没有经验弄出什么差错,就拿定陵来试试手,等赚足了经验再来挖长陵。
可是定陵挖开后的种种事端,让人们深思——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帝王陵,该不该挖?能不能挖?……
好在长陵以及其它明皇陵终于躲过了被挖的命,这些皇帝们可以松一口气了,更多的人也松了一口气。
明神宗万历皇帝在位四十八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的骸骨在几百年后还会被“***小将”们弄出来再烧一遍,这待遇应该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独一位了吧?
庆陵——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庆陵所处地原为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前面讲景泰陵的时候我们提到过。
“夺门之变”后,英宗朱祁镇二次当上了皇帝,景泰帝朱祁钰忧愤而死,英宗废朱祁钰为王,同时将景泰帝在天寿山已经开始施工的陵寝废弃,把景泰帝按亲王的规格葬在了北京西山,未入十三陵。
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死的突然(只当了29天的皇帝),加之国力空虚,而且明光宗的父亲明神宗尚未下葬,所以短短的一个月内,他也更无暇来为自己建陵。
于是,当光宗自己迫切需要建陵的时候,也来不及选吉壤、卜寿陵,不得己采用了景泰帝的寿陵陵址,把已经被废弃了160多年的明代宗朱祁钰的陵重新改建,这就是庆陵。一百多年过去了,当时景泰帝精心为自己挑选的吉壤,便宜了这个大明历史上任期最短的皇帝。
光宗朱常洛在位时间极短, 不满一月,“ 梃击案”、红丸案”是他能让我们普通人想到的更具代表性的事件。
明德陵——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潭峪岭西麓。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皇帝陵寝。因为,他的继任者末代皇帝朱由检以自缢煤山结局,没来得及给自己修建陵寝。因此,德陵也是十三陵中最后一座以皇帝规格建筑、入葬的皇家陵园。
说到天启帝朱由校,大家应该会想到两个词,一个是“木匠”,一个是“天启大爆炸”。
熹宗朱由校从小不受父亲喜爱,15岁才出阁读书,没学到什么文化知识,堪称“文盲皇帝”。因为光宗死得突然,朱由校太子还没当上直接做了皇帝。文献记载: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他曾 *** 斧斤锯凿,自制小楼阁,“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 *** ,随地盘坐。他“不爱成器,不惜天物”,随意拆改,以供片时之乐。
看到没有,妥妥的木工大师傅范!
至于“天启大爆炸”,说的是天启六年五月,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了一次奇怪的巨大灾变,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
一声巨响,狂风骤起,天昏地暗,人畜,树木,砖石等被卷入空中,又随风落下,数万房屋尽为齑粉,死伤两万余人,让人心惊胆颤,触目惊心。灾后,男女尽皆 *** ,衣物首饰器皿全都飘到西山上去了。紫禁城外正在修缮围墙的三千工匠尽皆跌下脚手架,摔成肉袋,正在用早膳的天启皇帝躲在龙书案下才幸免于难。奇怪的是爆炸中心却"不焚寸木,无焚烧之迹",用火药库爆炸或地震引起灾变,都难以解答。一时间,众说纷纭, *** 人怨,朱由校不得不下罪己诏,大赦天下。朱由校死于乾清宫之时,因其身后无子,所以在熹宗死前,立遗诏传位于五弟信王朱由检,即崇祯帝。
思陵——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
1644年3月17日,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崇祯帝在绝望中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
因崇祯皇帝和皇后周氏都是在李自成农民 *** 军打进北京城后自缢身亡的, 他们生前没有营建寿宫, 所以, 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责成昌平州, 将崇祯帝后葬入了崇祯皇帝生前宠妃--皇贵妃田氏的墓中。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
当崇祯帝后入葬时,田贵妃墓地宫已完成,但地面建筑还没有营建。 所以, 思陵的地上建筑都是清朝顺治初年营建的。
曾经的思陵明楼
思陵没有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台,但古陵残碑,松涛阵阵,仍别有一番意境。
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 *** 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忠贞殉主。
好了,大明的所有皇陵都已说完了,回到最初的问题,16位皇帝,为什么皇陵叫十三陵,看完上面这些,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吧。
累死我了,搬运也是件累人的事,瞅得眼都花了,手都点麻了,冲这劳苦,大家点个赞再走呗!谢谢了。